陕西:释放科教潜力 强化科技支撑

神舟飞天、嫦娥探月、蛟龙潜海、天问探火……陕西科技“闪耀”大国工程。

大型运输机、新能源汽车、闪存芯片、高端液晶面板……“陕西智造”蓬勃发展。

创新是陕西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底气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一面瞄准国家所需,全力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助力高质量发展。

2023年,陕西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71.72%,较2012年的57.06%提高近15个百分点;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120.76亿元,较2012年的334.82亿元增加3700多亿元。2023年,全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1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61万家。陕西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连续多年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

陕西正在向科技强省不断迈进。

改革“点火”,释放创新动能

这是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速度——

2023年2月注册成立公司,7月签下第一笔订单,年底一期生产线落成,今年又融资扩大生产线……在各类创新资源的共同托举下,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张延超的创业之路越走越顺畅。

“我是‘三项改革’的受益者!我们的科研成果将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张延超满怀信心地表示。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

陕西科教资源丰富,聚集了110多所高校、1800多家研究机构院所,以及包括70余名两院院士在内的20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才。

围绕充分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这些资源,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陕西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

“解绳子”——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的痛点堵点,陕西在全省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从操作层面破除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解开束缚科技成果转化的“细绳子”。

“通路子”——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中“不会转”“转得慢”等问题,陕西启动了全省高校院所“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集中路演和科技创新团队系列路演,建立“1+N”线上线下常态化路演机制,探索通过“以演代评”等多种方式给予优质项目资金补助,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道路。

“加把火”——陕西还设立了“三项改革”重点专项,支持一批通过改革举措实施的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实现从无到有的发展;助力一批通过“三项改革”已组建的科技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从小到大的发展。

“三项改革”让藏在“深闺”中的科研成果“胸有成竹”地走出实验室,走进企业和生产一线。

截至目前,陕西试点单位扩大至156家,9.3万项成果实施单列管理,2.5万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研人员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572家,576名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晋升了职称。

畅通路径,“两链”深融“共舞”

全球首台百吨级液氧煤油混合循环发动机、85吨级液氧煤油分级燃烧抽气循环火箭发动机……2021年3月成立以来,陕西天回航天技术有限公司已经完成4款新型火箭发动机型号的研制,其中2款完成整机试车。

“我们还将瞄准核心技术,加快运载火箭的研发,力争实现中国制造新突破!”该公司董事长、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刘红军表示。在他看来,“背靠”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是天回航天这样的高科技企业得以快速发展的最大底气。

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是首个陕西实验室。布局建设陕西实验室是陕西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一个重要抓手。聚集优势科技资源和优势领域,陕西整合在陕科研力量,建设了空天动力、含能材料、旱区农业、能源、新材料等陕西实验室,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企业既是创新的主体,又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如何让企业以高精尖技术抢占市场发展先机?

今年5月,省科技厅发布了本年度“揭榜挂帅”项目需求,围绕陕西34条重点产业链公开征集技术攻关类和成果转化类项目需求。

陕西坚持企业需求导向,从企业和产业实践中凝练科技计划项目,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关。据统计,2023年,陕西省重点产业链80%的应用研究任务来自企业技术需求;发布的57个“揭榜挂帅”项目,发榜方均为企业。

这段时间,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吴震带领团队紧张忙碌着。团队和陕西润中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国内首台高密度氢纯化与储氢装置即将启动中试示范。

“没有‘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携手,我们的设备不可能这么快实现从实验室样机到能源领域‘首台套’装备的飞跃!”吴震表示。

长期以来,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是“两链”融合的一大堵点。为了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陕西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绿色环保、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现代农业、生命健康等领域,跨学科部署了500支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

聚焦“四个面向”加强有组织的科研,让科技攻关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陕西组织实施6个科技重大专项、12个“两链”融合重点专项、14个企业联合专项,锻造了一批“撒手锏”技术。

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带动产业发展不断跃升,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大动力: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产业规模稳居全国前列,钛、镁金属加工产业规模及重卡变速器产量均居全球第一。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

厚植生态,区域协同创新

“在秦创原这片‘雨林’中,我们这颗‘种子’扎下根来,一定能茁壮成长!”在15vip太阳集团官网教授胡军看来,秦创原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是科研人员闯市场的底气。

2022年6月,胡军在秦创原总窗口成立了陕西龙麟纳纤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企业经纪人“一对一”专业服务的帮助下,他顺利实现了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转身。

2021年,陕西举全省之力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打造从研发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科创系统,重塑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秦创原建设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上下联动,各类创新主体、服务机构通力合作,共同构建秦创原建设的“四梁八柱”,形成了从“小气候”到“大生态”的创新环境。

“有了秦创原,很多曾经‘东南飞’的团队和专家,都愿意回到陕西创新创业。”作为从长三角地区归来的创业者,陕西麦克斯韦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晶感受到了陕西科创生态的变化。

2022年6月,王晶创立麦克斯韦医疗,入驻榆林秦创原(西安)主中心,成为一家“飞地孵化”企业。秦创原榆林“飞地”由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服务,旨在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围绕榆林产业创新需求,结合产业、空间及政策资源优势,打造“西安研发+榆林转化”的创新协同机制。

长期以来,科技资源高度集中的西安,在全省创新驱动发展中“一枝独秀”。在秦创原建设中,陕西发挥秦创原总平台、总抓手作用,以西咸新区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为总窗口,咸阳为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园区为主承载,推动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创新发展格局。

在不断增强总窗口创新驱动力的同时,陕西推动总窗口和各地资源共享、创新协作、产业协同。“总部+基地”“研发+制造”“西安研发、地市转化”等模式有效驱动了区域高质量发展。

金融“活水”是创新“雨林”必不可少的要素。在秦创原建设中,陕西持续完善金融供给的层次,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以及新业态的作用,推动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据统计,陕西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落地29只子基金,投资项目208个、金额88.96亿元,带动其他资本投资超500亿元,实现近6倍放大效应。秦创原总窗口设立秦创原系列科创基金26只、总规模125.55亿元,已投资项目409个、金额35.44亿元。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1167926352995876148&item_id=11167926352995876148&to_audit_timestamp=2024-07-10%2014%3A25%3A27&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t=1720596819088&showmenu=false&ref_read_id=c5f8e7e9-4199-4f80-a890-e709084385c5_1720917899199&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 上一篇

高校毕业典礼上的妈妈们

世相丨跨界者胡军:是“高校教师”也是“企业家”

下一篇 >